当前位置:主页 > 神话百科 > 中国神话故事 > 正文

山海经中雷泽的介绍(山海经中有哪些龙)

雷公的形象是什么

对雷神的崇拜,首先可以表现在人们往往将雷与天帝以及人的诞生紧密相连。维柯在其巨著《新科学》中,认为雷神与宙斯是一回事:“拉丁人首先根据雷吼声把天帝叫做‘幼斯’(Ious),希腊人根据雷电声把天帝叫做‘宙斯’(Zeus)”。而在印第安人的眼中,雷神是被作为创造人类的始祖神来看待的。他们盛传着这样的故事:当闪电把天空划破时,鲜血从天上滚下,掉在森林的树叶上,于是就有了人的产生。其次,在众多的雷神神话中,人们往往将雷神与鸟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在美洲、非洲都有雷鸟(Thunder-bird)的传说。人们认为雷是一种鸟,它拍翅的声音就是雷声。而中国人也认为雷神具有鸟嘴、鸟爪和翅膀。

在历史上,雷神的人格化首先体现在其形象由兽形向半人半兽形再向人形的逐次递变。兽形,是雷神的早期形象。《山海经》中雷神形象基本上以兽形为主。

此后,雷神的形象逐渐演化为半人半兽形,而这一人兽相交杂的形象常表现为“龙身而人头”或“豕(猪)首而鳞身”。如《山海经》中:“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在民间传说中,有一种说法认为雷神是黄帝的大臣雷公所化,在《历代神仙通鉴》里记载了黄帝与雷公的一次出游:“至一泽边,雷公下车,自往掬水解渴,忽翻入泽底。帝急令人捞救,崖上但闻泽中震声如雷,其人奔起曰:‘直没至底,见雷公已化为神,龙身而人颊,自鼓其腹而鸣。’”显然,这两处的雷神形象综合了龙与人的特征。而“豕(猪)首而鳞身”的雷神,在明朝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中则屡屡出现。

而到了明清之际,又出现了“状若力士”,“脸赤如猴”的雷神,这种雷神:

“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颌长而锐,足如鹰,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持槌,作欲击状。自顶至傍,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

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雷神的形象已更趋丰满,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人们不仅赋予雷神以双翅,还给他装备了“楔”、“斧”一类的武器。此后,雷神的形象基本以此为模板,这种形象几乎成了雷神的“标准像”。

随着历史的推进,人们又赋予了雷神形象更多的人的因素,于是,就有了“雷王”的出现。广东雷州半岛的雷神庙,在宋元之时曾被朝廷封为“威德昭显王”。我们可以在清人的著述中,看到雷王庙中极具世俗王者气象的雷神形象:“雷神端冕而绯,左右列侍天将堂庑两侧又有雷神十二躯,以应十二方位,及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像。”

在雷神由兽形向半人半兽形的演变过程中,有一些现象值得注意。首先,先民在构想雷神的形象时,往往将之赋予鸟类的一些特征。其次,在早期人类的想象世界中,往往又将雷神与天鼓联系起来,认为雷的隆隆之音出自天鼓,如:“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显而易见,这时的天鼓是作为雷神身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其后,由于雷神的人格化,天鼓便脱离了雷神的身体,成为了雷神司雷时役使的工具,而且往往被雷神踏于脚下。

雷神形象的演变轨迹蕴涵着雷神的人格化历程,雷神名号的变化同样也是雷神人格化的征兆。在中国古代,人们有将雷神称为“雷兽”者,其后,随着雷神人格化进程的演进,雷神又有了“雷公”、“雷师”、“雷王”等称呼。

“雷公”,是民间对雷神的一种最为普遍的称呼。“雷公”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远游》:“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在这一文中,屈原将雷公与雨师等自然神等量齐观。而清人姚福均在《铸鼎余闻》中,则认为雷神是一星神:“《开元占经石氏中官占》引石氏云:五车东南星名曰司空,其神名曰雷公。”明代都印的《三余赘笔》从易学的角度对“雷公”一说进行了精辟的解释:“《易》:震为雷,为长男阳也。而雷出天之阳气,故云公。”这一说法显然受到传统哲学中元气论以及阴阳学说的影响。在都印看来,雷乃是出于“天之阳气”,而阳气又常常与威猛的男性联系在一起,所以唤雷为“公”,顺理成章。

“雷师”也是民间对雷神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称呼,屈原的《楚辞离骚》对雷师也有所记载:“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继姚福均之后,黄斐默在其《集说诠真》里,引《文献通考》所载,以为雷师宜与雨师、风伯同祀一坛:“《文献通考》载天宝五年诏曰:发生振蛰,雷为其始。今雨师、风伯,久列于常祀,惟此振雷,未登于群望。其已后每祀雨师,宜以雷师同坛。”(14)天宝五年,朝廷下诏将雷神与雨师、风伯同坛祭祀。

雷公信仰起源很古。至战国,《山海经》中描绘的雷神形象为:“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也。“其《大荒东经》则曰:“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其声如雷。“皆为半人半兽形。东汉王充《论衡?雷虚》所记雷神形象有了变化,曰:“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基本上已是拟人化了。

民间自古崇敬雷公,流传许多雷公故事,尤以唐宋为甚。

唐宋文人笔记中,多记大雷雨后,雷神、雷鬼从空而降,雷神霹打不孝子和不法商人,及雷神娶妇等故事,反映出人们对雷神既存敬畏心理,又寄托主持正义的愿望。在这些故事中,唐沈既济《雷民传》所记雷公育子事更引人注目,该传称:“昔(雷州民)陈氏因雷雨昼冥,庭中得大卵,覆之数月,卵破,有婴儿出焉。自后日有雷扣击户庭,入其室中,就于儿所,似若孵哺者。岁余,儿能食,乃不复至。遂以为己子。(陈)义即卵中儿也。”

元代成书明代略有增纂的道藏本《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将上述故事略加改造增益,写成雷神陈文玉的故事。《搜神记》卷一曰:“旧记云:陈太建(569~582)初,(雷州)民陈氏者,因猎获一卵,围及尺余,携归家。忽一日,霹雳而开,生一子,有文在手,曰‘雷州’。后养成,名文玉,乡俗呼为雷种。后为本州刺史,殁而有灵,乡人庙祀之。阴雨则有电光吼声自庙而出。宋元累封王爵,庙号‘显震’,德佑(1275)中,更名‘威化’”

据清《续文献通考》卷七十九,“宋宁宗庆元三年加封雷州雷神为广佑王。庙在雷州英榜山。神宗熙宁九年,封威德王,孝宗乾道三年,加昭显,至是封广佑王。理宗淳佑十一年,再加普济,恭帝德佑元年,加威德英灵”。

道教亦尊奉雷神,杜光庭删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卷十二、十八等,已将风伯雨师、雷公电母作为乞求雨雪的启请神灵,北宋后的雷法道士又以之为施行雷法的使役神。后者肇始于唐,杜光庭《神仙感遇传》卷一《叶迂韶传》载,一次雷雨中,雷公被树枝所夹,不能脱身。后为叶迁韶所救出,雷公“愧谢之”,“以墨篆一卷与之曰:‘依此行之,可以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我兄弟五人,要闻雷声,但唤雷大、雷二,即相应。然雷五性刚躁,无危急之事,不可唤之。‘自是行符致雨,咸有殊效“。

北宋末兴起的神霄、微诸派,以施行雷法为事。声称总管雷政之主神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雷师、雷公为其下属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即假托普化天尊之口,向雷师皓翁讲经说法,命对“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者,“即付五雷斩勘之司,先斩其神,后勘其形,……以至勘形震尸,使之崩裂”云云。

旧时各地多有雷神庙,清末黄斐然《集说诠真》云:“今俗所塑之雷神,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鹯,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执槌,作欲击状。自顶至旁,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称曰雷公江天君。”

上古传说中掌管雷霆的异兽

传说雷泽中居住有名为雷神的神明,有着龙的身体和人的头,只要敲打自己的肚子就能引来雷声大作。

雷神的形象自古便存在,后世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与宗教加工,雷神的形象愈发丰富,而《山海经》中的雷神形象,无疑是其中十分古老的一种,切勿将这版本雷神与雷震子,以及道教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等形象混淆。

雷公敲的鼓叫什么

雷公敲的鼓叫做“鸣鼓”。在传说中,当雷公敲响鸣鼓时,就能够喚起人們的注意,告诉他们天气即将发生变化。鸣鼓的声音也象征着雷电的力量和神秘之处。在很多文化中,雷电都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力量,可以引导人们前进或者警醒人们注意。因此,雷公的鸣鼓在很多传统文化中都拥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山海经中最强的雷祖

《山海经》最强的雷神的描述为“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大概意思是:雷泽中住着一个雷神,这位雷神长着龙一样的身子、人一样的脑袋,只要拍一下自己的腹部,就会发出打雷声。雷泽位于吴地的西边。

根据《山海经?海内东经》的记载,在西周神庙东墙壁画上,描绘着一处名叫雷泽的神秘地方,霹雷闪电经常光顾此地,古人相信雷神就居住在这里。这可能会颠覆你原来对雷神的认知,不过最初的雷神就是这样。

分享至:

中国神话故事相关

阅读排行榜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