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基本都可以刷银联(中国内地的),但是你要有钱在银联卡里面,而且你刷银联的话,银行会自动以当天的汇率来购买澳门币付款,所以刷VISA更好我觉得。
然后在澳门买东西,一般标价是MOP就是澳门币,但是你可以让他换算成港币,不过他换算肯定会吃你一点汇率就是了,一般他不会收人民币。你刷卡,3888港币,也是就是扣的相应换算的RMB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去用人民币,他接受,但是他不会找水,有就是说,你给他100块人民币,你要买的是50MOP,但是他只找你50MOP,他会吃掉中间汇率的那个差价,很不划算。
其实澳门有很多换钱的地方,你到任何一个银行都可以换MOP,而且你如果是过拱北关闸,那么过去之后就会有很多兑换点了。
我没有仔细注意过IPAD但是,一般我们买电子用品都是到新马路买,那边的比较便宜,但是相对的,澳门买电子产品的保修在内地好像是不能用的。
那边的电子产品没有关税会便宜一些,但是你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系统是否兼容?看看在国内能不能用哈
你可以去对比一下在买哦。
据人民网研究院长期对新闻类App的排名跟踪以及对用户使用情况跟踪调查也可看出,传统媒体所出的App在与商业互联网公司如新浪、网易所出的App以及其它新兴移动互联网阅读器的竞争中处于全面不利的态势,每周监测下载或有效使用排名前20的新闻类App中,很难看到传统媒体的身影。根据比较观察,也得出一些传统媒体可改善的地方,仅供参考:一、研究用户行为,尊重移动用户习惯首先,研究表明,移动用户的阅读行为和其使用传统媒体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在晚上10点到凌晨1点之间是移动用户阅读的一个高峰时段。但调查发现,在这最宝贵的黄金时间,许多传统媒体的App却不再有内容更新,因为这不在传统媒体的上班时间。另外,调查发现,三分之二左右的传统媒体App没有推送功能,而搜狐、腾讯的手机客户端一天会推送四五次,有的甚至更多。研究还发现,在阅读模式、夜间模式、字号选择、横竖屏显示等功能及用户体验指标上,传统媒体的App应用表现欠佳。比如,仅有少数传统媒体的客户端提供了可根据网络环境自动选择最佳接收方式的环境选择功能。而这些欠缺大多都是可以靠技术手段完善的。在强调用户体验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大部分传统媒体似乎并不重视技术所带来的变革。新媒体专家Rob.Regan总结道,未来五种职位将成为媒体的标配:首席数字官、首席战略官、首席增长官、首席内容官、首席产品官。《商业价值》杂志新媒体负责人阳淼也指出“互联网公司习惯把受众称为用户,而传统纸媒则把受众称为读者,这是本质的区别”。其本质区别是,传统平面媒体往往把自己纸上的内容机械地搬到手机App上,大部分媒体对利用新技术去拓展自己的业务似乎思考不多。二、发掘移动终端特点,加强“运营”的理念许多用户每天早上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情是用自己的手机打开微博,在微博上已经有丰富的新闻信息;相比之下,许多传统媒体的App使用频率却不高。在竞争激烈的App市场,大部分媒体的App往往都面临一个尴尬处境:即用户刚下载时有一阵热度,但是之后就很少有人持续去点击,用户活跃度很低。这说明在运营App时,除了保证新闻内容外,要认识到媒体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内容的价值,还应该是服务的价值。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几家传统媒体新闻应用整合了UGC,输出新闻仍然是传统媒体手机客户端的主要模式。整合UGC以增强用户对应用的粘度,并未受到大多数媒体的重视。另外,很多网络媒体新闻应用已实现了“个性化推荐”,如根据阅读历史智能推荐新闻的功能。而提高信息的更新速度,做到“实时性”,更符合移动传播的基本要求。三、切勿“画地为牢”,努力寻找增量读者很多传统媒体在定位移动媒体用户的时候,容易陷入一个误区:经常把原有的媒体读者数量当做所有媒体形式的读者总量来计算,颇有些“画地为牢”。其实,在移动媒体上,还要考虑在原有纸质媒体外的增量读者市场。比如《环球时报》纸质报纸的读者大部分是政企工作人员且男性偏多,年龄多在 30-40岁之间;但其移动终端的用户则更为年轻,性别比例更均衡。这对《环球时报》拓展年轻族群用户、掌握持续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非常有利。还有一个更好的例子如《新京报》,其纸质媒体主要面对北京市场,但移动媒体却将用户拓展到全国甚至全球。四、先找准定位,再谈收费与盈利有投资界人士表示,纸媒的App是传统媒体的有益补充,但很难独立赚钱。因为App的规模小而且内容少。建议把App作为平面媒体的客户关系维护、互动工具,平媒抓真实用户的突破口,而非新的平台,这样才能找准定位。也有一些媒体正在移动终端上进行App盈利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如《第一财经周刊》采取的方法是将内容分成免费版和付费版,或者在免费版当中设置付费内容。这种做法的好处不但能发展新用户,而且能提高免费向收费用户的转化率。《第一财经周刊》电子版主编刘春表示,《第一财经周刊》去年的iPad版获得了约300多万元人民币的营收,其中有110万来自电子杂志订阅付费(共有约2万订户),还有约200万的广告收入,其中大部分是品牌广告。可以看出,在所有媒体的新媒体业务中,专业类媒体似乎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