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当时政府和史学家们的意见,成吉思汗生前系萨满教徒,而蒙古人信奉佛教,选定将成陵迁至佛教圣地四川的峨眉山或甘肃的兴隆山。
当时考虑甘肃是抗战的后方,成吉思汗生前不仅在兴隆山施展雄才大略,也曾是他养病疗伤的地方。
为尊重成吉思汗生前曾在兴隆山屯兵、整军、疗养的前因,最后决定将成吉思汗灵棺迁往甘肃兴隆山暂厝。
蒋介石根据最高国防会议的决议,于1939年4月24日电令天水行营主任程潜全权办理移陵事宜。
于右任先生1941年到兰州后,曾赴兴隆山瞻仰,并作越调·天净沙《谒成陵》
兴隆山上高歌,
曾瞻无敌金戈,
遗诏焚香读过。
大王问我:
几时收复山河?
成吉思汗陵西迁,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成吉思灵寝向为蒙古族人民所尊奉。
芦沟桥事变后,日军侵归绥、包头,有西之势。投降日寇的德穆楚克栋鲁布亦有劫持成吉思陵寝的企图,沙克都尔札布等蒙古王公为使陵寝不落入敌手,于1939年5月先将陵寝移至沙王府,继将陵寝,后与苏鲁特神物及守陵之达尔哈特人等运送至陕西省北部榆林镇,复经延安、西安运至甘肃榆中县西兴隆山,安放在大佛殿,伊克昭盟并成立驻甘肃省成吉思汗陵寝办事处。兴隆山位于兰州市南约60公里处,是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避暑之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达尔哈特等请将陵寝运往鄂尔多斯,国民政府未允。1949年解放军挺进甘肃,国民党西北军阀马步芳将陵寝迁至黄教圣地塔尔寺。不久解放军解放西宁市,专往塔尔寺供奉成吉思汗陵寝,并宣布一切祭祀费用皆由解放军开支。1953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准将陵寝迁回。遂于1954年3月由塔尔寺迁返伊克昭盟大伊金霍洛。
据说,在1227年成吉思汗最后一次攻打西夏的时候,曾在兴隆山屯兵歇夏。这也是成吉思汗辉煌生涯的最后时光。在这后不久,病逝于200公里外六盘山的军帐中。成吉思汗与兴隆山的缘分并没有因为他的陨落而结束,也正是因为这段历史,才有了后来灵柩西迁至此的故事。
于右任曾在1924年的时候前往蒙古,游览了成吉思汗陵,并在陵前写下了一首诗,全名为《谒成吉思汗陵》。这首诗的内容如下:
铁马金戈气吞山,
万里草原尽王颜。
一代天骄成吉思,
千秋功业传千年。
这首诗表达了于右任对成吉思汗的景仰之情,赞扬了他的英勇和卓越的功绩,表达了对蒙古族文化的敬仰之情。这首诗后来被收录于于右任的诗集《草原行吟》中。
成吉思汗陵,原为全体蒙古民众供奉的“总神祗”—八白宫(室)。
为永恒祭祀成吉思汗而建立的白宫,随着历史的变迁,蒙古王朝和守护、祭祀部落鄂尔多斯部的变迁,辗转南北,经受了历史的变幻。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始建于鄂尔多斯的祭灵白室,起初一直处于隐避状态。
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宫帐的部落鄂尔多斯人于明天顺年间(1460年时)从漠北高原开始进入宝日陶亥即黄河河套地区,1465年(成化元年)和1496年(弘治九年)大量入驻宝日陶亥地区,成吉思汗漠北的奉祀之神和四大鄂尔多也随着鄂尔多斯人逐渐迁移至该地区,与始建于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合并,形成诸多白色宫帐,俗称八白宫(室)。从而,宝日陶亥地区,也被称之为“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意为有诸多宫殿的地方。它来源于成吉思汗宫帐“鄂尔多”一词。即指有成吉思汗八白宫等诸多鄂尔多的地方。
1649年(顺治六年),成吉思汗后裔、鄂尔多斯济农、伊克昭盟首任盟长额璘臣将八白宫及苏勒德等圣物,从黄河南岸的伊克召迁移至郡王旗,安奉在巴音昌霍格河畔的草地上。从此,这个地方被称之为“伊金霍洛”(圣主的院落)。
1939年6月,为避开战乱,将成吉思汗与孛儿帖哈屯灵柩,忽兰哈屯灵柩和成吉思汗战神哈日苏勒德(黑纛)西迁至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1949年8月初,再迁青海省塔尔寺,1954年4月7日请回伊金霍洛故地。
1954年,在中央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新建成吉思汗陵园,1956年陵园落成。以后几次进行扩建建设,特别是2004年开始进行全面修缮建设,使成吉思汗陵显示出草原帝王陵雄姿。
守陵部落鄂尔多斯部及达尔扈特人,近八百年来世代守护、祭祀成吉思汗陵寝原型“八白宫(室)”,完整地继承和保留了十三世纪蒙古王朝时期的神秘的祭祀文化和独特的宫廷礼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