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百科 > 世界历史 > 正文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原(生物大爆发寒武纪)

5.4亿年前,可能由于温度的升高,氧气含量的增加,火山活动增加了海洋里的养分,古老的海洋里突然变得热闹起来,许许多多奇特的生物一下子涌现出来。节肢、腕足、蠕形、海绵、脊索动物等等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动物在地球上来了个“集体亮相”,形成了多种门类动物同时存在的繁荣景象。这个事件被古生物学家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从那以后的6500万年的时间,都被称为寒武纪。由于当时海洋里最多的动物是三叶虫,寒武纪也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从云南澄江天帽山地区发现大批的寒武纪古生物化石以来,人们对生物进化产生了怀疑。因为在寒武纪,各种生物物种似乎一下子就产生了,所以有人提出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理论。

寒武纪的那些生物物种究竟是如何产生的?难道是生物进化理论真的错了吗?

下面就这个问题我来发表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所谓的“一下子”指的不是断断的一瞬间,而是长达上亿年的时间,在这样长的时间里,对于早期的生命体系来说,已经有足够的时间来进化了。因为现代生物的变异和进化速度和远古时期是不同的。

二、从地球生命起源的理论来看,在生命形成的前期,原始的海洋里经过几亿年的物质积累,形成了一个充满各种有机物的巨大“肉汤池”。在这个“肉汤池”里,某种原始的生命开始形成。一般认为,初期的生命是营异样生活的,它们以海洋里的有机物为食物。

对于初期生命的特点,我认为可能有下面的特点:遗传物质非常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生命体很脆弱很容易消亡;生命的繁衍速度非常慢。

但是经过几亿年的演化后,上面的弱点逐渐被克服了,那些遗传物质有一定的稳定性,生命繁衍速度较快的个体性状得到保存。此时,海洋里的有机物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了。这时候,原始的单细胞掠食者开始产生;营自养生活的,即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复杂生命开始产生。

由于绿色植物的开始出现,(它们是在原始生命出现后几亿年才开始出现的,它们的生命已经比较完善了。)大气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较高,这样,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大量繁殖。并在海洋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此时的海洋应该有这样的特点:

一、整个海洋都是绿色的。对于以植物为食物的原始动物来说,那时有取之不尽的食物和充足的氧气。所以对于这些以植物为食物的原始动物来说,生存条件是得天独厚的。

二、没有次级消费者,或者次级消费者相对较少,当然,对于这些次级消费者来说,生存条件更是得天独厚的。

三、生物的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比较差,变异比较容易发生。

所以,综合当时的生存条件,物种的变异比较容易发生,而且,生存的环境非常宽松,变异产生的各种形状都容易生存下来。这样,物种的数量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爆发。

生命的早期,自然条件是:变异的速度非常快,所以进化的速度非常快;生存环境非常宽松,各种物质、能量非常丰富,空间也非常宽裕,是变异产生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

寒武纪没有恐龙。

恐龙出现的时期是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大部分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中绝灭,仅幸存鸟类。而寒武纪是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的开始,距今约5亿4千2百万年前—4亿8千8百万年。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Explosion)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自达尔文以来就一直困扰着进化论等学术界。大约5亿4200万年前到5亿3000万年前,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只2000多万年时间内出现了。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在2000多万年时间内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这也是显生宙的开始。

地球地质史上有六次大规模生物灭绝,第一次发生在寒武纪与奥陶纪之交,距今约5.1亿年前。多种手段绝对年龄的测定表明,埃迪卡拉动物群的年代为距今6亿8千万年至6亿2千万年。1974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将埃迪卡拉动物群确定为前寒武纪晚期的动物群。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距今5.42亿年,延续时间为5370万年。寒武纪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是显生物的开始,标志着地球生物演化史新的一幕。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内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综上,寒武纪是生物大爆发而非生物大灭绝的时期。

分享至:

世界历史相关

阅读排行榜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