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仙女是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据传,她们是七位美丽仙女,居住在人间的仙境中。她们拥有超凡的仙力和独特的能力,可以飞天遁地、消失于云雾之中。
2、七仙女常常化身为人类形态,在人间行侠仗义、施行善事,帮助困苦的百姓。但受众多民间故事和传说影响,不同地方对于七仙女的形象和故事也有所差别。总之,七仙女是中国神话中的仙女形象,象征着美丽、善良和神秘的力量。
1、七仙女,是中国古代神话里七位女神的总称。有时也单独指七姊妹中最小的七妹。七仙的起源:
2、一是天文崇拜,与女宿扶筐七星、昴宿七星、牛宿织女三星、女宿婺女四星等有关。
3、二是由于秦汉时的登仙思想,而产生的羽人形象。民间一般称呼这七姐妹为:大仙女、二仙女、三仙女、四仙女、五仙女、六仙女、七仙女(私配董永)。七仙女的传说故事多记载于《天仙配》、《西游记》等神话书作;多出现于明清戏曲之中,常被世人口耳相传为王母的女儿女官等属神。
也有一种说法是说虽然七仙女也有“天之织女”之称,但和织女并不是同一人,织女是玉皇大帝的织女,而七仙女是玉皇大帝的女儿。另一种说法是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孙辈,也就是说是七仙女的下一代。
1、从汉代最早的文本记载,到明代三种戏曲及相关文献里,七仙女是天帝派下凡帮助董永的。宋元之后,这位下命令的“天帝”演变为玉皇。盖因玉皇是宋代神,宋代之前没有玉皇传说。
2、七仙女的父母没有被提到,七仙是一组独立的女神。但在最早的七仙记载中,东汉有武梁祠石刻,七仙女是羽人的形象。而东汉同时有羽人环绕王母、王公的壁画。
3、神话来自民间。关于董永的传说遍布于全国各地,并不是某一地区产生的当地乡土神话。
4、对照各地众多的口头传说。可见这一类传说,有些地点多在水泊处。七仙女在水泊处或歌舞、或沐浴、或浣衣(在水中洗彩衣,可能跟彩虹吸水的典故有关)等。
5、她们的形态常常在水鸟和人形之间转换。在神话中,水域多跟女性神的悲伤传说有关。
6、七姐妹的组合式形象、董七婚姻等元素,在文化风俗中也常有痕迹。如: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1、七仙女:神话传说中玉帝的七个女儿。《西游记》里七仙女的名字是:红衣仙女、素衣仙女、青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女。据说名字分别是天寿、天阳、天荣、天昌、天显、天庆、天羽。在<欢天喜地七仙女>中七仙女叫红儿橙儿黄儿绿儿青儿蓝儿紫儿。
七仙女神话传说中王母的七个女儿。名字是:红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女。其中,七仙女,传说是七位仙女中最小的一个,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仙女得知丹阳境内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七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天,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
七仙女三国魏曹植《灵芝篇》云:“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户,不知何用归。天人秉至德,神女为秉机。”即董永与七仙女故事最早之文献记录。黄梅戏及川戏等均本之,略云董永家贫,卖身葬父。天女七仙女爱而怜之,私下凡间,于槐树下与永结为夫妇,同至傅员外家织锦偿债。百日期满,方拟还家共建未来美好生活。玉帝忽遣天神往敕七仙女返回天廷。七仙女恐董永受害,只得与永别于缔婚之槐树下,洒泪归天而去。